关于2019版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工作的要求
课程(含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下同)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管理、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为进一步规范公司教学工作,形成各本科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将有关2019版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编制范围
2019年新修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所有理论教学课程、独立实验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二、编制原则
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开发为重点,坚持以员工为主体,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内容,系统规范教学实施,充分发挥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课程考核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编制教学大纲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大纲要符合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贯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培养方案的整
体要求,保证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致性。
2.体现高度的科学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时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深度、广度、难度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大纲应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合理设置实践项目,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整体优化,注重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体现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力求反映学科发展最新技术与最新成果,保证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和发展员工的主体意识,鼓励创建以员工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以利于员工创新思维的培养;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自学等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
4.充分吸收公司产品改革成果。在保留公司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基础上,把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科研成果固化到新教学大纲、考核大纲,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根据学科的发展方向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更新课程内容。
5.根据学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每门课程都要作进一步的精选与整合,要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精讲多练”的原则,注重培养员工创新能力。
6.要注重优秀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用。优先选用“马工程教材”和近三年来国家出版的优秀教材、规划教材;为员工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编制要求
1.对于公共基础课,修订教学大纲时要参照教育部制定的该课程基本要求。
2.同一课程不同学时,教学大纲有明显差异的,以及不同专业开设有同名的课程,因教学目标要求、学分设置和课时量不同的,都应分别编制。
3.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名称、学时、课程类别、课程编码等要求必须与各本科专业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不得随意更改。教师教案和教学进度计划表等应与教学大纲一致。
4.制定大纲时,格式和内容要力求规范,语言文字简明扼要,名词术语恰当准确,避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术语或定义。内容表述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格式规范。要求明确、重点突出、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强。标题、序号、标点符号等应当规范使用。
5.教学大纲应由各学院(部)按专业组织编写。定稿的大纲,应有撰写人与审核人签字,但不能为同一人。审核人一般为专业负责人或教学副经理。
6.各类大纲的编写格式统一根据下发的模板编写(见附件)。
四、工作组织
1.培养方案规定开设的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都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大纲。
2.各学院(部)应成立教学大纲编制小组,由分管教学经理任组长,在调查研究和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教研室编写教学大纲。结合学科本身的科学体系和教学规律,综合考虑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解决好课程之间的衔接、联系和分工,避免必要知识的重复和遗漏。
3.委托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执笔起草大纲,并组织讨论。定稿后经专业负责人签字,学院组织专家审议论证后报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
4.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将对大纲编制工作进行检查,审定通过后由学院汇总编印。
5.上报时间及材料要求。各学院的编制工作应于在2019年7月15日前完成,经分管教学经理签名的大纲纸质版一份报送教务处教务科,电子档发送至邮箱:jsujwk@126.com(注意:电子文档压缩成zip或rar格式)。
教务处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8564514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陈老师,联系电话:8225002
附件:1、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2、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3、课程教学大纲审核汇总表
BWIN必赢教务处
2019年6月26日
附件1: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
13010063 |
课程类别 |
学科专业必修 |
课程名称 |
力学 |
学时/学分 |
64/4 |
英文名称 |
Mechanics |
考核方式 |
考试(或考察) |
选用教材 |
漆安慎等主编《力学》 |
开课期数 |
第1学期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 |
大纲执笔人 |
|
适用专业 |
物理学 |
大纲审核人 |
|
注: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训)课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要求
《力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应使员工在了解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掌握在运动速率远小于真空中光速和量子效应不显著条件下物体位置随时间的运动——即机械运动的规律。
本课程作为员工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员工掌握力学方面地相关知识,即质点的运动及其描述,质点动力学,运动和守恒定律,质点系动力学,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振动和波动,流体力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员工利用高等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员工物理思想的养成,物理方法的掌握,同时要注意培养员工的自觉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员工应该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
1、了解科学的力学规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员工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量和描述方法。培养员工利用高等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3、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能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恒力和变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动力学问题。理解三大定理及其相应的守恒定律。
4、掌握特殊质点组,即刚体运动的描述及其动力学问题的处理方法。
5、了解振动和波动的相关知识,并能利用相关知识处理问题。培养员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了解火箭的运动描述、对称性与守恒律的关系、弦振动和膜振动及其声学的相关知识。培养员工采用力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与关联度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
目标 1 |
目标 2 |
目标 3 |
目标 4 |
目标 5 |
目标 6 |
1.师德规范 |
1.1 |
|
|
|
|
|
|
1.2 |
|
|
|
|
|
|
1.3 |
|
|
|
|
|
|
1.4 |
L |
|
|
|
|
L |
2.教育情怀 |
2.1 |
|
|
|
|
|
|
2.2 |
|
|
|
|
|
|
2.3 |
|
|
|
|
|
|
2.4 |
|
|
|
|
|
|
3.教学能力 |
3.1 |
|
|
|
|
|
|
3.2 |
|
H |
H |
H |
H |
H |
3.3 |
|
H |
H |
H |
H |
H |
3.4 |
|
H |
H |
H |
H |
H |
3.5 |
|
|
|
|
|
|
…… |
4.1 |
|
|
|
|
|
|
4.2 |
H |
H |
H |
H |
H |
H |
4.3 |
H |
H |
H |
H |
H |
H |
4.4 |
M |
M |
M |
M |
M |
M |
…… |
|
|
|
|
|
|
|
|
|
|
|
|
|
|
注:本表数据应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
四、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矩阵关系
课程名称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知识整合 |
教学能力 |
技术融合 |
班级指导 |
综合育人 |
自主学习 |
国际视野 |
反思研究 |
交流合作 |
力学 |
L |
|
H |
H |
L |
|
L |
H |
L |
L |
M |
注:本表数据应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
五、教学内容、学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章(主题) |
节(主要内容) |
学时 |
课程目标及关联度 |
课程目标 |
关联度 |
一、力学预备知识 |
1. 受力分析复习 2. 科学力学规律的建立过程 |
理论2 |
目标1 |
H |
二、物理与力学 |
1. 发展着的物理学 2. 物理学科特点 3. 时间与空间的计量 4. 单位制和量纲 5. 参考系和坐标系 |
理论4 |
目标1 |
H |
三、质点运动学 |
1. 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2. 瞬时速度矢量和加速度矢量 3. 质点直线运动(一) 4. 质点直线运动(二) 5. 平面直角坐标 6. 伽利略变换 |
理论8 |
目标2 |
H |
四、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
1.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参考系 2. 惯性质量和动量 3. 主动力和被动力 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5. 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 6. 用冲量表述的动量定理 7. 质心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 8. 动量守恒定律 |
理论10 |
目标1 目标3 |
H |
五、动能和势能 |
1. 能量-另一个守恒量 2. 力的元功用线积分表示功 3. 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 4. 保守力非保守力势能 5. 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6. 对心碰撞 |
理论8 |
目标1 目标3 |
H |
六、角动量关于对称性 |
1. 质点的角动量 2. 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3. 质点系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
理论6 |
目标3 |
H |
七、万有引力定律 |
1. 开普勒定律 2. 万有引力定律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 3. 引力势能 |
理论4 |
目标1 目标3 |
H |
八、刚体力学 |
1. 刚体运动学 2.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转动惯量 3. 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4. 刚体平动运动动力学 5. 刚体的平衡 |
理论8 |
目标4 |
H |
九、振动 |
1. 简谐振动动力学特征 2.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 3. 简谐振动的能量转化 4. 简谐振动的合成 5. 阻尼振动 6. 受迫振动 |
理论5 |
目标5 目标6 |
H |
十、波动与声 |
1. 波的基本概念 2. 平面简谐波方程 3. 波动方程与波速 4. 波的能量声强与声压 5. 波的叠加和干涉驻波 |
理论5 |
目标5 目标6 |
M |
十一、流体力学 |
1. 理想流体 2. 静止流体内的压强 3. 流体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4. 伯努利方程 |
理论4 |
目标6 |
M |
注:1.章节顺序和内容可以根据教材进行增减或者调整,不必与教材完全一致
2.课内实践可以穿插在中间或者放在最后
3.学时前缀为理论、实验或者实践,课内实验、实践都在教学内容中明确
4.学时合计要等于课程总课时
六、课程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时注意和课堂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与员工的练习和实践相结合。
2、课堂讨论法。主要针对一些重要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从而加深员工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3、案例教学法。针对几个具有专题性质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使员工切实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
4、类比教学法。主要针对力学中相似的概念进行,以加深员工的理解。
5、自主学习法。课堂外,布置一定数量练习题或主题任务,要求员工在认真阅读教材和适当参阅参考书目的情况下完成。
七、考核方式
1、平时作业。(结合员工发展问题设计作业方案。)
2、课堂表现。(员工出勤和整体表现。)
3、期末考核。(设计并论证德育主题活动方案。)
注:在继承16版要求基础上,根据实际确定考核方式。原则上都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考察)三块内容构成,对考核方式逐一列出,并简要说明。
八、成绩评定
注:1.继承16版要求基础上根据实际确定各部分成绩比例关系,并简要说明
2.体现课内实验、实践环节
以评促学,以考督练,将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平时作业占10%,期末考试占60%,其余30%体现评价的过程性,重视员工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和表现。评价内容中,期中小测验和期末考试应包括多种主、客观性试题,全面考查员工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避免了死记硬背对学习和评价的不利影响。具体比例结构如下表:
|
考核过程 |
课程目标 |
总 成 绩 100 分 |
过程性考查 (40%) |
课堂出勤和表现(30%) |
目标1-6 |
平时测试或作业(10%) |
目标2-6 |
期末考试(60%) |
题型 |
判断题 |
目标2-5 |
填空题 |
目标2-5 |
简答题 |
目标2-5 |
证明题 |
目标2-5 |
计算题 |
目标2-5 |
考核一:过程性考查(占40%)
(1)课堂出勤和表现(10%)
采取教师不定期点名或学习委员不定期清查人数的办法,教师原则上每次上课都要登记出勤情况,对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提问水平和能力突出的员工,可适当加分。
评分依据:百分制,无故缺席1学时扣平时出勤分10分,直至扣完100分为止;缺课3次或以上者,取消该课程考试资格。
(2) 小测验和平时作业(30%)
根据课程性质布置6-10次作业或课堂小测试,百分制每次分四段记成绩:优秀 A(90-100分),良好B(80-89分),中等C(70-79分),不合格D(50分以下)。
评分原则:
A:态度认真,练习全部完成,准确率高;
B:态度认真,练习全部完成,有少许错误;
C:态度一般,练习基本完成,准确率不高;
D:态度不认真,完成的练习量较少。
评价主体:小组互评、学习委员或任课教师。
小论文或学习报告
按正式稿件要求排版,即有:署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要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论证充分、引用内容和参考文献严格对应、参考文献格式规范。字数在3000~8000字之间。
注:如果是小论文与学习报告,可参考该格式
评分方法:满分100分,根据内容、字数、原创性、规范性及版面美观程度评分,规定评分等级如下:优秀(100~90分),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雷同或严重不符合要求者,记50~0分。
评价主体:学习委员或任课教师。
考核二:期末考试(60%)
(1)考试时量:120分钟。
(2)考试形式:纸笔测验,闭卷。
(3)分值与题型:满分100分。
第一题:判断题(10分)
第二题:填空题(32分)
第三题:简答题(16分)
第四题:证明题(8分)
第五题:计算题(32分)
评价主体:任课教师
九、课程学习资源
教材:漆安慎等,《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梁昆淼.《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赵凯华,《新概念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朗道,《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Herbert Goldstein, 《ClassicalMechanics》,Addison Wesley,2001
注:对于网络课程可以写明课程网址
附件2:实践教学大纲模板
《XXXXX》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
|
课程性质 |
|
开课单位 |
|
开课学期 |
|
课程总学时 |
|
课程总学分 |
|
实验学时 |
|
实验学分 |
|
课程类别 |
|
实验项目数 |
|
面向专业 |
|
实验室名称 |
|
二、课程目标、任务及要求:
1、本实验课程的目标:
2、本实验课程的任务:
3、本实验课程的要求:
三、成绩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方式可包括日常考勤考核、提交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卷面笔试考核和面试考核等环节。
四、实验项目设置: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学时 |
实验要求 |
实验类型 |
分组人数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6 |
|
|
|
|
|
7 |
|
|
|
|
|
五、实验项目内容:
1、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名称
(1)实验目的与原理:
(2)实验内容与步骤:
(3)主要仪器及耗材:
(4)教学方式:
(5)预习要求:
2、实验项目二:实验项目名称
.......
六、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作者.书名[M].地名:出版社,年
(自编讲义请注明编者、书名、编印年份。)
七、主体仪器设备、软件及所需耗材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软件)清单
序号 |
仪器(软件)名称 |
型号 |
数量 |
用途 |
备注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实验所需耗材清单
序号 |
耗材名称 |
型号 |
数量 |
用途 |
备注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实验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指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
二、课程类别
主要指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等,要注意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
三、实验目的、任务及要求
简要阐述本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及要求。
四、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员工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以及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1.实验项目名称:能全面反映实验的基本内容,且不超过16个汉字。
2.实验学时:每个实验的计划学时数,一般以2~4小时为宜,实验总学时数必须与本科培养计划保持一致。
3.实验要求:主要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按要求在相应栏内注明“必做”或“选做”。
4.实验类型:主要分为演示性、操作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六类,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按一定比例设置实验项目类型,在相应栏内注明每一个实验项目的类型名称。
具体分类如下,供参考:
●演示性实验:由教师操作,员工仔细观察,验证理论、说明原理和介绍方法;
●操作性实验:员工按要求,动手拆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或上机操作、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验证性实验:按照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员工操作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可以是学科内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按照要求(或自拟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主要培养员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可以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员工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步骤(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选择仪器设备(或自行设计、制作)并实际操作运行,以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主要培养员工组织能力、自主实验能力和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实验:通过开展实施创新实验计划,带动广大的员工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提高员工的动手能力,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5.凡建设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平台的学院,应本着“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整体、系统、合理的设置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加大实验课程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比重,构建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六、成绩考核方法
具体说明实验考核方式(实验考核方式可包括日常考勤考核、提交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卷面笔试考核和面试考核等环节)以及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的比例,课程内实验还须说明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比例。
七、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分别列出所用实验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的书名,并按照教材名称、编著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的顺序填写,由学校印刷的自编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出版社名称统一写作“自编”。
八、主体仪器设备、软件及所需耗材:实验仪器设备名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的老师应了解实验设备(包括软件)情况;实验主要耗材物品名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的老师应了解实验所需的耗材情况:耗材名称、数量、用途等。此栏填写方法:例如办公自动化课程需消耗复印纸和墨粉,则填写:复印纸、墨粉。
九、审核意见
实验教学大纲须由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及学院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XXXXX》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实习名称 |
|
课程代码 |
|
实习周数 |
|
学分 |
|
实习类型 |
|
公司 |
|
适应专业 |
|
二、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三、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
四、实习组织与实施
五、实习考核内容、方式、成绩评价标准
六、实习注意事项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核人:
注:(1)实习类型:指专业实习(见习)(含认识实习、工厂实习、生产实习、金工实习、野外实习、特殊专业专项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
(2)实习方式: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3)实习目的:本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实习指导思想,通过本实习,员工得到哪方面的实际训练,应达到的能力、素质目标。(3条以上)
(4)实习的基本要求(对员工的具体要求):纪律安全要求;实习手册、实习报告、实习总结书写要求;实习鉴定要求;实习考核注意事项等;
(5)实习内容:按认识、学会、运用等分层次写明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认识":是指加深对某专业或课程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就业岗位的感性认识。
"学会":是指员工在实际或实训环境中,能完成教学的具体要求。
"运用":是指员工能进行熟练操作,掌握某方面实践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习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可采用实习报告、答辩、技能考核、实习手册与鉴定综合评定、实习纪律等内容与形式。(按需要确定具体考核内容与形式)
成绩评定:实习结束必须经过考核才能给出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或百分制计分,需明确制定各等级成绩评定要素和标准。
附件3:
课程教学大纲审核汇总表
公司专业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代码 |
课程类别 |
教学大纲 |
实验大纲 |
责任教师 |
联系电话 |
专业负责人审核 |
审核日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课程类别有理论课、独立实验课、集中实践课。
2.要求每门课程一个教学大纲,课内实验还要有实验大纲。
3.在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栏中采用√号标注。